当前位置:淘百问>百科词库>“模联”究竟是什么?

“模联”究竟是什么?

2024-10-02 09:58:43 编辑:join 浏览量:507

“模联”究竟是什么?

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模联这项内部差异性过大的活动中 每个人实践感受是不一样的 很难以个人身份或组织的力量总结出什么模联的真理

就像最近火热的表白话题

要是非要下一个定义的话 我个人对模联的定义是:

一项以促进学生了解国际政治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于国际政治基础及相关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在互相交流、共赢合作、自我表达、应激决策、组织团队等方面的意识并锻炼其以上能力和其他能力的活动。

这项活动通过什么来达成以上各项目的呢

通过给予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一些特殊身份 如外交官 某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等

令其在会期中扮演该角色 以面对某些主题或事件

并通过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积累 与其他同样身份的参与者相商以处理相应事件 或对相应主题进行讨论

跑个题 说点个人感想

老实说 模联这个东西 一开始引入中国 最先进入高中圈是先在各大重点中学流行起来

那时候的模联 大概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活动

但是由于几年前中国大陆学生活动实在太匮乏

当时模联几乎是中学生可以接受并能组织的唯一学生活动

(直到如今大陆的学生活动仍然很匮乏 模联辩论商赛最多加一点什么模拟法庭模拟政协之类的小众货 所以很多希望参加学生活动的仍然会进入模联)

而对于出国党来说 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些托福SAT之外的活动经历来使得自己脱颖而出

因此模联当时成了他们的首选项 大量的准备美本或者其他国家出国留学的学生冲入这项活动

这使得高中模联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极大的错觉 就是“玩模联的都是精英 特别有B格有面子”

该风气大概在人大附中某一届模联人李泰博考取北京市高考状元并留下了申请国外学校全拒一怒之下考取北京状元的传说之后上升到顶峰

之后模联就成了一个相当多的人十分好奇并相当想参加的一个活动

而模联这时候除了刷简历 主要目的是练练英语和演讲能力

所以那时候我们的英文会是比中文会盛行的 现在500人的全国会大概也就开个50人的英文会场

而从我校来看 当时我们上一届两个负责人一个哈佛一个剑桥

我们这届的几个负责人 一个哈佛三个芝加哥一个杜克(可能还有别的 忘记了的见谅)

以上这些人如果我没记错都是英文会的

所以说模联是个练英语的东西 其实也某种程度上对的 至少它兴盛是沾了练英语刷简历的光

那么为什么大家这么强调学术呢

其实是因为在模联飞速膨胀的那几年 模联人很明显的感觉就是水平下限低了很多

就那么一年两年的事情 这个玩意瞬间B格降下来了 来水的人非常多

那么模联人无形之中就达成了一个自然带有正义属性的共识 什么共识呢

模联要学术

为什么现在大家几乎所有模联人都普遍认可这个共识(当然我也逐渐发现还真有不认可的了)

惟其牢牢秉持模联要学术这一理念 才能使得模联一直保持为一项参与者水准较高 活动水平较为令人满意 参与者圈子较为优质的活动

愿意学术的人 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普遍更愿意钻研学业 更注重自身发展 这是不会有问题的

我之前也提到过 大陆的学生活动可以说比较贫瘠

而在信息日渐发达甚至有些爆炸的当今社会 大陆学生们也羡慕西方一些国家丰富的学生活动

所以模联事实上承载很多其他学生活动的功能

比如在一些国家 想娱乐有娱乐晚会晚宴 想社交有各种社团 想拉帮结伙认识人有兄弟会什么的

大陆也没这些 学生晚宴兄弟会什么的也很少见

再加上庞大的学生数量 而模联又是为数不多的有社交基础的学生活动(辩论这种的一次8个人 明显没有什么社交基础)

所以 有需求呀 就你了模联 有啥需求都往你身上靠 凑合着用吧

这也是为什么当今模联要办一些社交晚宴 要搞搞其他活动 代表们喜欢茶歇喜欢SE

有需求在 没办法

那么 学术是一道沙漏一般的防火墙 它让水平不行就想来混混不想好好提升自己的人有一个预设的愧疚感 从而让很多人遵循这个自然正义的理念

当然 我们也逐渐看到了 “模联要学术”这个理念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模联这个活动的下限下降

而且说实话 收效甚微

而随着这个活动逐渐往烂大街的方向发展 大量的比较精英的人开始不在模联上花心力

而一个有志于申请海外名校的中学生或大学生 其视野也不会限于模联

模联已经不是精英的殿堂 那么功利来讲 它对自身的能力提升人脉替身的产出比不会那么高

而模联总体市场还在不断扩大 那么有市场就有需求 自然就会有一堆会

而精英就那么多 甚至在不断减少

于是橄榄开始往金字塔转变 整个水平低端的下层越来越大

这也是为什么 近年出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学术或者是各方面能力令人匪夷所思的会议

未来的模联

要么收归中央 彻底官僚化

要么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整个活动日渐衰落至不再有活力(没有外力因素的话这个期限大概在2020左右)

要么就是死而后生 整个水平低端的尾部脱落 上部愿意学术的愿意锻炼能力的人自成一圈

当然最后一种可能性较小 但是现在的市场也出现了较大的分层现象

祝诸君好运 我估计是看不到模联结果自己的那一天了

模联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活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的,这个观点在我和一位大学一般专业一般成绩一般的学长促膝长谈之后更加清晰。

原本我想写成学术活动,但随着21世纪10年代下半叶的到来,现在大多数的模联已经不是这样子了。

模联将国策极度简略化,国际关系清晰化,谈判规则和水准降低,从而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模拟形式。代表们作为外交官或全权代理人,大多数情况下感受不到民意的影响,体会不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限制,看不到基层在执行力度上的困难与无助。诚然,这使得代表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最理想主义的想法去改变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要说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活动。你可以在这里将想象力尽情挥洒,你可以不计经济代价,不顾生产力发展限制,不顾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甚至在一些会场会有主席帮你“实现”,让你看到你为这个世界做了多么了不起的贡献。这些想象力在我看来十分珍贵,也十分值得纪念:它们不光是代表了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想让世界更加美好的愿望;也因为在接触社会后,这种想象力大多会被社会所改变,消失殆尽。

我很自豪于自己当年为了解决克罗地亚危机问题提早了欧盟建立的宣言,也为难民问题中看似解决了诸多问题的难民登记——转移——安定——定居处转卫星城体系的提出而沾沾自喜。但是平心而论,这些我说提的做的,都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即使我在会前做了大量的功课,查阅了无数资料,这些也还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先知视角的产物。

所以我一直认为做足准备的一场模联会议会是一次很棒的学术体验。首先,在你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够了解到很多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的知识(虽然这大体上也是无用的,比如我学医,却将三十年战争这段看了数遍),在一些你所忽略的地方还会有主席团的背景文件为你指出(前提是主席团认真撰写背景文件而不是百度查重90%+);其次,你在与其他代表交流时能够知晓他们的观点和认识,这就决计比一个人读一段东西要来的多了,毕竟有不止一个哈姆雷特;再者,会后的总结与反思,与现实世界的对照和比较,总会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或者知其因果的感觉;最后的最后,它才是能够锻炼你在罗伯特议事规则(简化版)或者模联体系下谈论和交流能力的一种体验。

——————————————我也不知道多长的分割线

下边是关于我那位学长的事情

普通的工人阶级工薪家庭,榜上无名但也广为人知的省区和周边省市认可度较好的学校,不是热门但很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没有前几但是总体还可以正在努力二战考研的成绩。

大概也是一大部分模联人的写照,毕业后基本不可能从事联合国相关哪怕是和这种讨论体系有一丁点联系的工作。

他试图坚强地断绝家中的经济援助,试图参与导师的项目来获得收入,却由于款项分配不均等原因,一个和他参与了同一项目但不同老师的学妹出力比他少得多工资比他多数倍。具体原因谁也不清楚,也谁也不愿意去管。

分配不均(不仅仅是在课题方面,阶级方面,雇佣关系方面,生产关系方面等等等等太多),基层执行力度参差不齐,在现实中如此地存在着,而我们作为外交官挥斥方遒时,却又刻意地忽视或者根本无知。

————————————————————又一个分割线

接下来仍然是碎碎念

或许模联需要改革,也确实有一部分正在或已经在改革,使模联更有专业特色,能够让大多数非政史外方面的代表在未来中能够用到他所心爱的模联。

比如南航、郑航的模联有了固定的民航方面特色会场,比如郑大等学校有了特色法庭会场,(还有我设想然而未能成功的医学特色会场)。

这种专业性的会场相较于现今大多数的历史性特委更容易获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也对这些专业的学生的未来有所帮助,进而吸引更多的“学术派”代表加入模联而不是那些自认为历史优秀却出口常识性错误的天真。

说起专业性一事,很多人都反对会场做的太过专业,但是扪心自问,现在大多数的历史委、联动会场专业性真的不强嘛?比如在明斯特合约和奥斯纳布吕克合约谈判和签订过程中德意志诸侯的领土变化?各个参战方的理论实力,实际统率部队为多少?

而反观那些所谓专业性过强的会场,其实并不需要涉及那么深入的东西,不用架梯子便能满足会议需要。比如南航有一年的马航善后,比如曾经被好多人做过的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再比如我想做的教科文的传统医学保护和医学在近代发展方向的讨论。

那些看似困难的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航空学,在实际开会中用到的并不是很多,而那些所谓专业性不强的历史委却处处都需要大量的史料考证。

正式版回答:对于世界上任何会议的全真模拟。

通俗版回答:不管什么会议,只要你组织的起来也有人愿意来开,我们都能模拟。

全真模拟。。。从进去模联圈第一天就被告知国际政治是不可能被完全复制模拟的

角色扮演。

模联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它本来是为了引导当代学生关注国际形势,提升逻辑和辩论能力,最后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活动。

自己从初中开始接触,中间因为各种学业问题断断续续参加过区会三次,市会两次,指导过校会四五次吧。它是一个很好体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一个模拟活动,虽然号称“还原国际形势”,但国际关系风云变幻,这也恰好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辩论技巧。

可惜的是,随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对国际形势越来越不关注,关注的也没法去深入剖析,相当多的学生是为了自己的经历好看点,也为了去参加“联谊”钓妹子或是搞暧昧,这种情况我实在不能忍受。

过家家

大学生版本的过家家?

标签:模联,究竟

版权声明:文章由 淘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obaiwen.com/baike/497781.html
热门文章